汉代官职品级一览表(汉朝军衔级别介绍)

图片[1]-汉代官职品级一览表(汉朝军衔级别介绍)-清水学习网

 

曹魏开国以后,魏文帝曹丕推行九品中正制,中国才出现了一品大员、七品芝麻官之类的品级,共十八个品级,那么在此之前,秦汉帝国的官员的等级,即官阶,亦即官秩,是以什么表示呢?

秦汉帝国,官员以俸禄表示等级,共有十六个等级,从上到下,包括:万石,中二千石,真二千石,二千石,比二千石,千石,比千石,六百石,四百石,比四百石,三百石,比三百石,二百石,百石,斗食,佐史。

石,此处发音,DAN,四声,也就是一担粮食的担,担子的担。

各级别官员的俸禄,一半发谷,一半发钱,基本不变,偶有变动。

万石:最高官阶,包括三公,即:丞相、太尉、御史大夫,俸禄为一年万石。十升为一斗,十斗为一斛,亦即一石。

关于三公,秦与西汉,为丞相、太尉、御史大夫,自汉武帝开始,改为大司马、大司徒、大司空,东汉时期,改为太尉、司徒、司空,汉末时,曹操废除了太尉和司空,只保留司徒,改为丞相。魏晋南北朝时期,复置三公,唐宋继承,以太师、太傅、太保为三师,太尉、司徒、司空为三公,但渐为虚职。

汉帝国中期,出现了上公、三师(太师、太傅、太保),位于三公之上,俸禄也是万石。

中二千石:中是满的意思,中二千石,即,实得二千石,月俸一百八十斛,全年得二千一百六十石。这一级的官员,包括九卿,即,太常、光禄勋、卫尉、太仆、廷尉、大鸿胪、宗正、大司农、少府。这一级的官员还有,执金吾,以及首都及其附近的区域所在的三个郡的郡守,即,京兆郡、左冯翊郡、右扶风郡的郡守。

真二千石:月俸一百五十斛,一年得一千八百石。《汉书·外戚传》言:“视真二千石,比大上造。”这一级的官员,为汉帝国的各诸侯国中的“超级大国”的相,如吴国、楚国的相,吴国、楚国皆有数郡之地。汉帝国的行政最高长官为丞相,诸侯国大国的行政长官为相。

二千石:月俸一百二十斛,一年得一千四百四十石。秦汉帝国,全国政区实行郡县二级制,其它各郡的郡守的俸禄,即为二千石,因此,其它各郡的郡守的别称即为“二千石”。一般诸侯国的相,也是俸禄二千石。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之后,再无大国,诸侯国最多也就是一郡之地。《汉书》记载:“三十斤为,,四钧为石。”一石为一百二十汉斤,约合现在的六十斤(汉斤约为248克)。二千石相当于现在的十二万斤粮。

比二千石:月俸一百斛,一年得一千二百石。这一级别的文武官员,包括:西汉时期的丞相司直、护军都尉、司隶校尉、西域都护、奉车都尉、驸马都尉、郡都尉等;东汉时期的四中郎将、光禄大夫、侍中、诸校尉。

千石:汉帝国大县的长官,称为县令,一等县的县令,俸禄千石。

比千石:二等县的县令,俸禄为比千石。

六百石:三等县的县令,俸禄为六百石。

四百石:汉帝国小县的长官,称为县长。四等县的县长,俸禄为四百石。

比四百石:五等县的县长,俸禄为比四百石。

三百石:六等县的县长,俸禄为三百石。

比三百石:七等县的县长,俸禄为比三百石。

二百石:七等县的县丞、县尉,俸禄为二百石。

百石:乡长,俸禄为百石。

斗食:亭长,俸禄为斗食。

佐史:亭长的助手。

汉帝国建国初期,全国人口一千二百余万,后来渐渐增长,汉帝国的西汉全盛期,所有吃俸禄的高级低级官员,自佐史至丞相,共十余万人,全国总人口六千万。汉帝国实行“薄徭轻赋”,其征税收粮,实行“三十税一”,即,百姓收入的百分之三缴税。

秦帝国,四处征战,军费消耗巨大,百姓负担很重,要把收入——那时主要是粮食收成——的三分之二上交。汉帝国建立后,汉高祖、汉惠帝、吕后、汉文帝、汉景帝,都实行“与民休息”的政策,汉帝国初期,实行“十五税一”,已经比秦帝国好得太多了,百姓的日子好过起来。

汉初实行“清静无为”的黄老之道,使得国力渐渐恢复,在此指导思想指导下的“与民休息”政策,是汉帝国早期的皇帝们根据当时全国的实际情况制定的。当时,战乱初定,秦帝国两千万人口,汉帝国建国时,只剩下一千二百万,大量的土地被荒废,要想恢复起起码的生产生活,就必须减轻人民的负担,这样才能使经济恢复,当时的百姓,连自己的温饱都解决不了,如果朝廷再加以繁重的赋税,百姓就只能重新起来造反了。

汉初的“与民休息”政策,稳定了国家的局势,很好地使经济逐步恢复,而汉文帝在位期间,更是进一步实行了“三十税一”,于是,国家出现了“文景之治”的大好局面,经济恢复良好,人口持续增长。虽然后来汉武帝穷兵黩武,大家过了一段苦日子,但是汉武帝晚年,轮台罪己,向全国人民承认了错误,在他之后,汉昭帝、汉宣帝,都是明君,继续实行稳健政策,经济继续发展,至西汉后期,人口增长到六千万。

© 版权声明
THE END
喜欢就支持一下吧
点赞5 分享
相关推荐